
这是我第四次报道全运会。昨天下午6点落地广州白云机场。比我早一天到的本报资深体育记者华哥,劝我别急着去酒店,直接来主媒体中心,“先吃一口热乎的”。
20块钱,自助。刷卡进场,全是熟悉又陌生的香味:啫啫煲、老火靓汤、穗城虾饺皇、岭南荔枝酥、广州炒饭、肠粉、南乳五花肉……华哥爱吃肉,我想清淡点:手打香菇马蹄猪肉丸弹牙、上汤时蔬清亮。最打动我的是虾饺——台前的大厨戴着高帽,当面和馅儿、现包,蒸汽往上冒。一口靓汤下去,路途的疲惫就这么安顿住了。
抬头一看,墙上挂着几幅插画,配着很“粤味儿”的金句:
“就算吃着猪脚饭,也要活出主角范。这里是广州。”
“生活百般苦,仍有荔枝甜。这里是广州。”
“若是初心未改,一锅煲仔饭也是浪漫。这里是广州。”
还有一句最俏皮的:“我脚踏实地,鸡腿归我;你心怀远方,翅膀给你。”
这些话落在饭点儿格外治愈。这届全运会还没正式开幕,我已经在这个“记者之家”里,被一种不张扬的体贴包围。
每张餐桌上,都摆着一本小册子——《粤味护照》。翻开来,版式像一本美食地图:广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韶关、河源……一页页列着各地名菜与小吃介绍。作为一个在上海自认“吃过不少粤菜”的人,我还是被刷新了认知:珠海的“伶仃三宝”“横山鸭扎包”,深圳的“下沙大盆菜”“罗湖三杯鸭”,佛山的“姜撞奶”“拆鱼羹”“陈村粉”“南乳蹦砂”,韶关的“锅锅鲜”,河源的“紫金八刀汤”……很多名字我听都没听过,真想马上找来尝一尝。小册子写着“每品一道指定美食可集一枚章,兑换纪念品”,这份童心的设计,让奔波的媒体人忽然有了个好玩的目标:把“岭南味”盖成一本纪念册。(赛会方也确实安排了“美食主题日”,每天推介21个地市8道地方菜,还有美食展演。)
吃完在餐厅的走廊,遇见了一白一粉两只小海豚——这是全运会的吉祥物“喜洋洋”“乐融融”。不过这两只不太一样,都捧着美食。这届全运会的口号是“激情全运会,活力大湾区”,它俩给我的第一印象,倒更像是“饕餮全运会,尝尽大湾区”。
感觉这届十五运的媒体服务,有一种“把复杂做简单”的决心:主新闻中心设在广东广播中心,老建筑“微改造”、不搞大拆大建;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的要求,被落实在一张张工位、一条条动线和一顿顿饭里。
今天,开幕式将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点亮夜空。对我这个负责广州赛区的记者来说,昨晚颇有人情味的晚餐,是一份很好的开始。赛场上,我们记录“更快、 更高、 更强”;赛场外,我也想在采访的间隙,沿着《粤味护照》的那张“手绘地图”,去找一找“罗湖三杯鸭”“下沙大盆菜”“紫金八刀汤”,再把它们写进赛会的人情味里——把每一口真实的味道,和每一次真实的拼搏,端给读者。
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